【新安晚报】搞研究天马行空 带团队甘为人梯

来源:新安晚报|发布时间:2015-12-11

  今年是杜江峰在科大度过的第30年。在这里,他学习、成长,实现了从学生到青年科学家,到科大物理学院的执行院长,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丽蜕变。

  “我的实验室从来没有打卡制度,科研人员和学生们都是自愿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实验室里,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科研的快乐吧。”
 
  从少年班到量子计算
 
  16岁时保送科大少年班,本科毕业后即留校工作,同时攻读研究生;28岁时进军当时最新的量子计算实验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接下来的近20年里,杜江峰一头扎进量子计算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
 
  在自己众多的科研成果中“盘点”最具亮点的工作,杜江峰首先提到的就是2002年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的一项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量子博弈的实验研究。
 
  2015年3月,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再一次创造了一项惊艳世界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钻石中的氮-空位点缺陷作为量子探针(简称“钻石探针”),选取了细胞分裂中的一种重要蛋白为探测对象,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了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
 
  实验室全年没休假日
 
  杜江峰的实验室人数不算多,加上他自己,约有10人,基本上都是年轻人。然而,这样一支年轻团队却展现出了对科研惊人的激情,进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我们的实验室全年没有休假日,几乎每天凌晨以后还有人在工作。”杜江峰说起这点,颇感自豪,“但事实上,我的实验室从来没有打卡制度,科研人员和学生们都是自愿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实验室里,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科研的快乐吧。”
 
  杜江峰说,在他的实验室里,有80%的研究内容是课题组确定好的选题,还有20%的空间留给个人去天马行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课题组会进行讨论,如果选题有合理性,就会支持个人去开展研究。
 
  “我们的这个团队,真的是蛮拼的。”这是杜江峰对团队的评价,而团队成员对他的评价则是“身先士卒”。除了科研之外,杜江峰对其他方面并不愿多谈。他始终保持着科学家特有的严谨与谦虚,“其实我没有太多科研之外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和学院里,所以还是多谈谈科研吧。”
 
  □对话
  当选院士后责任更大了
  问:您怎么看待自己当选院士?
  答:当选后的生活不应该发生变化,只能说责任更大了,同时还要甘为人梯。
  问:您觉得科研的魅力在哪里?
  答:很简单,就是喜欢,可能外人觉得苦,但是只要有兴趣,坚持下去就行。
  问:您对正在走科研道路的学生有哪些提醒?
  答:首先是个人的兴趣,其次就是周围环境引导,包括大学的氛围等等,都很重要。                      

  曾皓 本报记者 陈牧 2015年12月08日 新安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