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10名科学家获首届“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

来源: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1-18

  1月13日,首届“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评选结果揭晓。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10位骨干研究人员丁洪、王兵、王亚愚、刘仁保、张远波、陆朝阳、封东来、胡江平、段路明、俞书宏等获得该项目资助,其中物理领域8人,化学领域2人。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由科学家主导、企业出资、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项目聚焦原始创新,重在“选人不选项目”,遴选全国富有创造力的杰出科学家开展前沿研究。腾讯公司设立新基石科学基金,将在10年内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提供长期稳定支持。项目经费资助分为两类:实验类不超过500万元每人每年,理论类不超过300万元每人每年,连续资助5年。

  此次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获资助人员占全国物理领域入选人数的六成以上,表明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在人才聚集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量子科技国家重大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队伍基础。

丁洪

  研究概要:

  马约拉纳零能模可用于实现拓扑量子计算。丁洪将基于铁基超导马约拉纳平台,证明铁基超导体中马约拉纳零能模的确切存在,并制备出拓扑量子比特。

  丁洪,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讲席教授。199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于1995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加入美国波士顿学院大学物理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1995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同步辐射中心的阿拉丁光源奖,1999年获美国斯隆奖,2005年获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2010年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2011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4年获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和科研团队奖,2018年获欧洲先进材料奖,2020年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

王兵

  研究概要:

  如何在碳基材料中高效地实现自旋极化?王兵将探索碳基纳米自旋电子学新效应,解析复杂的自旋相互作用机制,开拓碳基纳米材料自旋量子器件发展的新路径。

  王兵,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王亚愚

  研究概述: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的微观机理是长期悬而未决的核心物理问题之一。王亚愚将采用多种原子尺度的实验手段,探测铜氧化物的微观电子结构,并从掺杂莫特绝缘体的角度揭示高温超导之谜。

  王亚愚,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清华大学教授。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于2004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Miller Research Fellow,2007年9月至12月短期访问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后,于2007年12月正式加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曾荣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生最高奖之一的Charlotte Elizabeth Procter Honorific Fellowship、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称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2018年与薛其坤院士研究团队主要成员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获“科学探索奖”。

刘仁保

  研究概要:

  传统激光来自于独立非相干源的受激辐射。刘仁保将探索相干量子多体系统的受激辐射,由此产生的量子多体激光会是一类新奇的量子物质,并可望催生出新的量子科技。

  刘仁保,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于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工作。2013年获中国物理学会第3届黄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科学研究奖,2021年获2022年度“激光科学与量子光学兰姆奖”,202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张远波

  研究概要:

  霍尔效应的精确量子化揭示了量子世界优美而深刻的拓扑结构。张远波将致力于突破二维材料研究瓶颈,实现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探寻长程关联量子多体基态中的新物理。

  张远波,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复旦大学教授。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于200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起担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2013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6年获首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20年获“科学探索奖”,同年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凝聚态物理)。

陆朝阳

  研究概述:

  单光子之间自然相互作用极弱,目前主要依赖于线性光学量子操纵。陆朝阳将探索强相互作用光子和光镊原子大规模量子调控技术,实验解答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量子力学不确定性的争论,致力于实现构建非线性光学量子计算的途径。

  陆朝阳,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4年获得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2017年6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授予的菲涅尔奖,2019年获得科学探索奖,仁科芳雄亚洲奖,2020年获得美国光学学会颁发的阿道夫隆奖章,2021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

封东来

  研究概述:

  各类成像技术是从微观尺度理解复杂物质体系的利器。封东来将发展量子材料的相干衍射成像方法,实现材料与原型器件微观状态的原位、高分辨、立体成像与动态检测。

  封东来,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于1994、1996年先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UBC物理和天文系、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亚太物理学会联盟杨振宁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2016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胡江平

  研究概述:

  超导是众多材料在低温时呈现出的神奇物态。胡江平将基于高温超导基因、铁基超导的内在拓扑性、超导二极管效应等原创的概念和理论,在高温超导机理、拓扑量子计算载体、新型超导电子元器件等方面进行探索。

  胡江平,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97年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硕士毕业,2002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2008 年为普渡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2009年被聘为普渡大学副教授。201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杰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9月,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9年获第十二届周培源物理奖。

段路明

  研究概要:

  量子比特的数目对量子计算机的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段路明将通过高维离子阵列的稳定囚禁、独特的量子逻辑门设计、寻址方法、抗噪方案,探索规模化的离子量子计算的路径。

  段路明,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清华大学姚期智讲座教授。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2003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2007年获终身教职,2012年担任费米讲席教授。2018年辞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费米讲席教授职位,全职回国工作。曾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饶毓泰基础光学奖、霍英东青年研究奖、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获美国斯隆研究奖,2005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杰出研究奖,2009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俞书宏

  研究概述:

  解析和转译自然材料多层级结构设计原理与机制,俞书宏将致力于建立生物质基结构基元的宏量制备与仿生分级组装新方法,提供非化石资源材料制备新途径。

  俞书宏,量子创新研究院/合肥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责任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讲席教授。1988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无机专业,1991年获得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材料与结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2002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AvH)资助(任洪堡外国科学家研究员),在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工作。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2016年以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20年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18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2006年、2014年、2019年三次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完整名单链接:

https://www.newcornerstone.org.cn/#/researcherList

相关文章